今年5月初以來,在猴痘非流行國家報告出現猴痘病例,且在幾個流行國家(非洲西部和中部地區)不斷有猴痘病例出現。在4個月左右的時間里(截止9月7日),猴痘患者人數飆升至54000多例,共有18例病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在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9月6日,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宣布,香港出現首例猴痘輸入病例。
本文介紹了猴痘病毒感染的臨床、流行病學和免疫學特征,以及如何把握機會應對當前的猴痘暴發局面。
1958年,一群從新加坡進口到丹麥的食蟹猴爆發水皰病,這是人類首次發現這一病毒,因此取名“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毒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
已有研究證明接種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1988年Zaire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接種天花疫苗的人感染猴痘的可能性比未接種疫苗的人低約85%;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是否接種疫苗會對MPXV感染后的嚴重并發癥和長期影響產生差異(39.5% vs 74%),接種過天花疫苗患者死亡率較低;最近一項針對本次疫情期間診斷出的528例感染的研究報告稱,只有9%的感染者之前接受過天花疫苗接種。
所以此次猴痘疫情暴發的原因可能是普通人群對天花的免疫力(免疫力)下降,因為1980年WHO宣布消滅天花,1986年之后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停止了天花疫苗接種。
MPXV感染潛伏期為5-21天,常見癥狀包括發熱(38.5-40.5°C)、頭痛和肌痛。MPXV感染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上頜、頸部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淋巴結。。發熱癥狀之后會出現皮疹,開始于面部、舌頭和口腔,然后擴散到全身。在感染的后期,口腔的病變會導致飲水和進食困難。然而,最近的猴痘疫情也報道了一些非典型臨床癥狀,在男性性接觸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患者中的癥狀包括生殖器官病變,隨后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以及肛門潰瘍,看起來皮膚(皮膚干燥怎么辦)病變的分布可能比以前報道的疫情更有限。
疾病的嚴重程度可以通過病變計數來分類,因為病變計數越高,嚴重并發癥的風險越高。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和胃腸道問題、腦炎、敗血癥和眼部感染,最終導致永久性視力喪失。皮膚(皮膚過敏)病變還會增加皮膚(油性皮膚怎么改善)細菌感染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未接種天花疫苗的患者中。
病變通常會經歷四個階段:黃斑、丘疹、水皰和膿皰,然后以結痂形式脫落。一旦病灶結痂,患者通常被認為是不具有傳染性的。然而據報道,在結痂脫落30天后仍含有大量的MPXV DNA,表明此時可能存在傳染性病毒物質。此外,懷孕期間MPXV也可以從母親垂直傳播給胎兒。
1980-1985年在Zaire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感染MPXV的幼兒的致命疾病發生率較高,0-4歲兒童的病死率為14.9%,而10歲以上兒童的病死率為0%,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其免疫反應的差異。
MPXV作為一種具有高傳染性的正痘病毒,呼吸(吸入霧化呼吸道分泌物)/口腔(攝入受感染者的體液)是常見的建立原發性感染的途徑,病毒感染口腔和呼吸道黏膜后,呼吸道上、中、下三層上皮是原發性感染的主要靶標。這個階段的感染是無癥狀的,沒有口咽病變的跡象。
病毒傳播隨著附近組織駐留免疫細胞的感染而進展,這些免疫細胞可能包括抗原提呈細胞(如單核細胞、巨噬細胞、B細胞和樹突狀細胞)。正痘病毒從最初感染部位轉移到附近引流淋巴結的機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一方面,感染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 ,VACV)的小鼠樹突狀細胞從肺上皮轉移到引流淋巴結,這可能促進了病毒的傳播;另一方面,人類單核細胞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的VACV感染被證明是不可行的,影響了樹突狀細胞的成熟及其遷移潛能,并反對樹突狀細胞支持VACV最初的淋巴擴散。但重要的是,VACV在接種數小時內迅速轉移到引流淋巴結,表明病毒直接進入淋巴管是一種傳播機制。
在鄰近引流淋巴結感染后,正痘病毒在淋巴組織中廣泛復制。臨床研究表明,頸部和喉嚨的淋巴組織是MPXV原發性復制的區域。MPXV在淋巴組織中的趨向性與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和活化T細胞的感染有關,這些細胞也可能是MPXV的靶點。
在發生由淋巴組織感染引起的低級別原發性病毒血癥后,正痘病毒可通過淋巴血源途徑傳播到遠處的器官。在實驗性鼠痘模型中,脾臟和肝臟是原發性淋巴擴散后感染的主要靶點,這些器官中的病毒感染會釋放出第二波主要的病毒血癥(被認為是通過受感染的細胞),導致病毒傳播到肺部、腎臟、腸道、皮膚和其他器官。
正痘病毒在真皮小血管中的存在標志著皮膚感染的開始和皮膚損傷的發展。然而,病毒是如何到達缺乏血液和淋巴管的皮膚上層的,目前還不清楚。重要的是,MPXV感染期間還會在口咽黏膜、舌頭、咽、喉、氣管和食道出現上皮病變(皰疹),最終演變為潰瘍,將傳染性病毒顆粒釋放到唾液。
此外,感染也可以通過皮膚發生。真皮角質形成細胞、成纖維細胞和組織駐留抗原提呈細胞(如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可能發生感染,遷移的抗原提呈細胞可能有助于病毒通過淋巴傳播。
針對天花的疫苗對猴痘具有交叉保護活性,FDA批準了兩款疫苗,用于針對包括猴痘在內的正痘病毒進行暴露前疫苗接種:第二代VACV活疫苗ACAM2000和第三代改良安卡拉牛痘(MVA)減毒疫苗JYNNEOS。像ACAM2000這樣的二代疫苗在美國國家儲備中是最常見的,然而這些疫苗存在幾種罕見的副作用,包括心肌炎和心包炎,對某些人群(例如濕疹患者和孕婦)具有更高的風險。與早期疫苗相比,JYNNEOS等第三代減毒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然而,由于JYNNEOS以28天的間隔接種兩劑,因此在暴露后接種疫苗的情況下,第二劑可能為時已晚,無法幫助預防疾病,而且尚不清楚第一劑是否足以達到治療效果。
疫苗開發的一個關鍵是了解不同疫苗引發免疫反應的機制,因為不同的制劑可以誘導特定的B細胞介導或T細胞介導的免疫。同樣,疫苗接種者的免疫能力以及免疫途徑也會影響免疫反應的質量。鑒于頻繁的黏膜感染途徑,黏膜免疫的特異性誘導在MPXV的背景下可能是至關重要的。另一個關鍵需要是了解當感染猴痘的個體接種疫苗時是否存在產生新病毒株的風險。共感染痘病毒可以通過同源或非同源重組交換遺傳信息而進化。
目前針對天花開發的幾種治療方法可適用于猴痘,但這些療法對猴痘的有效性僅基于臨床前實驗,還沒有人類的臨床數據支持。
版權所有:養生之道網廣告合作/友情鏈接:724184788
本網站所收集的資料來源于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備案號:贛ICP備14005388號